“數字倉單”新模式為農產品營銷鋪設“雙軌”
濟寧國投數字產融服務平臺激活金融活水
■通訊員 劉正則
濟寧國投數字產融服務平臺自2024年啟動建設以來,現已打造“1+3+N”服務體系,依托1個數字云平臺,打通倉儲、物流、交易3大核心場景,覆蓋多個特色產業。
在“中國大蒜之鄉”金鄉縣的智能倉庫內,大蒜、蒜片正通過物聯網設備與銀行系統實時“對話”——這場由濟寧國投數字產融服務平臺主導的“數字金融魔術”,于5月23日成功落地首筆大蒜、蒜片質押融資業務,標志著大蒜等農產品產業鏈“線上監管+線下核驗”雙軌融資模式再添新動能。截至6月末,該平臺已累計為大蒜、辣椒、木耳等8類農產品提供超1.68億元融資,讓“沉睡”的倉儲資產在48小時內轉化為企業流動資金。
破局:48小時融資的“金鄉速度”
“過去貸款要等20天,現在兩天就到賬。”金鄉某蒜片企業負責人王老板算起時間賬,濟寧國投在倉庫部署的智能傳感設備,24小時采集溫濕度、重量等12項數據,通過區塊鏈技術形成不可篡改的“數字倉單”;線下團隊每周實地核驗品質,結合市場行情動態估值。棗莊銀行濟寧分行有關人員透露,該模式將信貸不良率有效壓低,較傳統模式下降70%。
這種“科技+金融”的“化學反應”,源自平臺對產業鏈的深度穿透,通過分析近10年大蒜價格指數、倉儲周轉率等200余項數據,為銀行提供智能風控模型。某龍頭企業借此預判收儲季價格走勢,提前獲得1500萬元融資搶占收購先機,帶動周邊500戶蒜農實現增收。
蝶變:從蒜片到“百業倉單”的生態裂變
金鄉模式的成功,僅僅是濟寧國投數字產融平臺的“金鄉首秀”。魚臺農商銀行依托平臺建設初期的成果,推出“惠e鏈”電子倉單貸,僅用48小時便將890萬元貸款發放到位,有效紓解了大蒜收儲企業“旺季缺錢”的困境。平臺已成功引入棗莊銀行、日照銀行、濟寧銀行、魚臺農商行等7家金融機構,獲批授信額度超10億元,服務范圍覆蓋大蒜、蒜片、辣椒、農機、酒水等12類產業。
平臺通過“物聯網設備+AI預警+線下巡檢”三重防護,實現質押物從入庫到出庫的全周期監管,構建“一縣一特色”的數字金融生態。在金鄉倉儲區,智能系統已實現溫濕度異常10秒預警、庫存變動實時追蹤,配合每月安全生產演練,確保“貨權清晰、估值準確、過程可控”。
展望:數字金融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
這場從蒜片發端的金融變革,正深度重塑魯西南農業產業生態鏈,預計三年內將滲透80%的農產品倉儲場景。尤為關鍵的是,“數據資產化”實踐取得實質性突破——2025年數字云平臺將沉淀產業鏈數據超200TB,為金融機構繪制出高精度的“產業動態圖譜”。
金融活水既要精準滴灌,更需涵養生態。平臺正從單一融資服務向“供應鏈集采+跨境金融”領域延伸,計劃下半年于鋼材、化工等品類試點“融資+銷售”融合模式,貫通產銷全鏈條。隨著棗莊銀行、日照銀行、濟寧銀行等機構的深度協同,這幅數字產融賦能產業發展的宏圖正漸次展開,成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動典范。